當前位置: 大中華養生網 > 中醫養生 > 針灸養生 > 正文

針灸療法對癥治頭痛

更新日期:2023-11-01 15:28:07  來源:大中華養生網

導讀頭痛是日常生活很常見的,引發頭痛的因素有很多,如精神緊張,經期來臨,感冒發燒,疾病等都會引發頭痛的發生,那麼如何緩解頭痛呢?以下為大傢介紹瞭頭痛的針灸療法,不過在止痛...

  頭痛是日常生活很常見的,引發頭痛的因素有很多,如精神緊張,經期來臨,感冒發燒,疾病等都會引發頭痛的發生,那麼如何緩解頭痛呢?以下為大傢介紹瞭頭痛的針灸療法,不過在止痛的同時要找到頭痛的根源哦。

  中醫認為:各種原因導致的臟腑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或瘀滯不行,或產生逆亂,或氣機升降失常等氣血運行障礙的病理改變,就會引起疼痛,即“不通則痛”的病機。針灸治療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和溫煦起到疏通經脈、行氣活血的作用,改善病變部位的氣血運行狀態,從而改善病痛處營養狀態,恢復其正常的生理活動,即經絡通暢,臟腑恢復相對陰陽平衡。

  針灸可以治療許多慢性疼痛,如頭痛、頸椎痛、肩周炎、痛經、帶狀皰疹、腰疼、膝關節、踝關節疼痛等。中醫對頭痛分類很多,主要包括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。

  內傷頭痛

  內傷頭痛有肝陽上亢、痰濁頭痛、瘀血頭痛、血虛頭痛、腎虛頭痛等不同類型。總以虛實之分。

  實證

  肝陽上亢者,心煩易怒,夜寐不寧,兼見肋痛,面紅口苦,舌苔博黃,脈弦有力。痰濁頭痛者,頭痛昏蒙,胸脘滿悶,嘔惡痰涎。舌苔白膩,脈滑或弦滑。瘀血頭痛者,頭痛經久不愈。痛處固定不移,痛如錐刺,或有外傷史。舌質紫,舌苔博白,脈細或細澀。

  治法:疏通經絡,清利頭目。

  主穴:百會、頭維、風池。

  配穴:按頭痛部位配穴。

  肝陽上亢者,加太沖、太溪、俠溪。

  痰濁頭痛者,太陽、陰陵泉、豐隆。

  瘀血頭痛者,加阿是穴、血海、膈腧、內關。

  操作:毫針瀉法。

  方義:百會、頭維疏通頭部經絡氣血。風池活血通經,清利頭目,調和氣血。

  虛證

  腎虛頭痛常感空痛,伴眩暈耳鳴。血虛頭痛常頭痛隱隱、連綿,伴面色蒼白,心悸失眠等。

  治法:疏通經絡,滋養腦髓。以督脈及足陽明、足少陽經穴為主。

  主穴:百會、足三裡、風池。

  配穴:按頭痛部位配穴。

  血虛頭痛者,加三陰交、肝俞、脾俞。

  腎虛頭痛者,加腎俞、太溪、懸鐘。

  操作:風池用平補平瀉。餘穴均用補法。

  方義:百會疏調氣血以養腦髓。風池活血通經,調和氣血。足三裡補益氣血,滋養腦髓。

  外感頭痛

  癥狀:頭痛連及項背,遇風寒加重,兼見惡風惡寒。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脈浮者為風寒頭痛。頭痛而脹,兼見面紅而赤,發熱,口渴欲飲,目赤齒痛,舌苔黃,脈浮數者,為風熱頭痛。若頭痛身重,肢體倦怠,舌苔白膩,脈濡者,為風濕頭痛。

  治法:祛風通絡、止痛。

  主穴:百會、風池、太陽、列缺。

  風寒頭痛者,加風門。

  風熱頭痛者,配大椎、曲池。

  風濕頭痛者,加陰陵泉、豐隆。

  可根據頭痛的不同部位配穴。

  操作:毫針瀉法。風門拔罐或艾灸,大椎點刺出血。

  方義:百會、太陽可疏導頭部經氣。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,功長祛風活血、通絡止痛。列缺為肺經絡穴,可宣肺解表,祛風通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