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豆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,制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。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、葉子奇的《草目子》、羅頎的《物原》等古籍中,都有記載。中醫認為:豆腐味甘性涼,入脾胃大腸經,具有益氣...
豆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,制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。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、葉子奇的《草目子》、羅頎的《物原》等古籍中,都有記載。
中醫認為:豆腐味甘性涼,入脾胃大腸經,具有益氣和中、生津解毒的功效,可用於赤眼、消渴等癥,並解硫黃、燒酒之毒。
豆腐可用於食療。 比如:
蔥燉豆腐,可治感冒初起,每日食3~5次;
鯽魚與豆腐共煮,可治麻疹出齊尚有餘熱者,也可用於下乳;
蔥煎豆腐,可用於水腫;
豆腐蘿卜湯,可用於痰火吼喘。
現代營養學證實,豆腐蛋白質含量豐富,利於消化吸收,被譽為“植物肉”。
鈣含量也很高,對骨骼的生長發育頗為有益。它是兒童、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。
豆腐不含膽固醇,適合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膽固醇癥及動脈硬化、冠心病患者用於藥膳。
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,對防治骨質疏松癥有良好作用,能減少中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過低造成的骨鈣流失。
豆腐本身的顏色是略帶微黃色,如果色澤過白,有可能添加瞭漂白劑,不宜選購。
此外,豆腐是高蛋白質的食品,很容易變壞,尤其是自由市場賣的板豆腐,更應多加留意。盒裝豆腐需要冷藏,所以需要到有良好冷藏設備的場所選購。
當盒裝豆腐的包裝有凸起,裡面的豆腐混濁、水泡多且大,不宜食用。
沒有包裝的豆腐容易腐壞,買回傢後,應立刻浸泡於水中,並放入冰箱冷藏,烹調前取出。取出後常溫放置時間,不要超過4小時。
最好在購買當天食用完,也可依所需分量切割使用,剩餘部分放回冷凍室。
豆腐含嘌呤較多,嘌呤代謝異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者忌食。
脾胃虛寒,經常腹瀉便溏者,也要忌食豆腐。
豆腐可以切成塊、片或丁,做出多種菜式,如冷盤、熱菜、湯羹、火鍋。
菜譜一:玉米豆腐粥
食材:
豆腐1塊,玉米1根,雞蛋1個
做法:
1.玉米剝離成粒,洗凈待用;雞蛋打散待用;
2.鍋燒水,燒開後將豆腐及玉米粒一起入鍋,再次燒開後轉小火煮30分鐘,至玉米變成粥狀;
3.加食鹽調味,把雞蛋液倒入鍋中,攪拌成蛋花,關火即食。
營養點評:可健脾利尿、降血壓,還能補充蛋白質。
菜譜二:泡菜豆腐湯
食材:
豆腐1~2塊,韓國泡菜一碗,五花肉50克,食用油、蒜、香油適量
做法:
1.韓國泡菜切段,五花肉切片,蒜切末,豆腐切塊待用;
2.鍋燒熱倒油,放入蒜末、五花肉,煸炒;放入泡菜,倒入豆腐,簡單翻炒;
3.倒入清水,沒過這些食材,燉20分鐘左右;放入牛肉粉、香油、蒜末調味即食。
營養點評:此湯香味撲鼻,可補鈣、開胃、生津解毒。
菜譜三:豆腐菊花羹
食材:
豆腐100克,野菊花10克,蒲公英15克,食鹽等調味品少許,生淀粉少許
做法:
1.野菊花、蒲公英煎煮1個小時,取汁約200毫升。
2.往蒲公英汁水中加入豆腐、調味品,同煮沸。
3.再放入適量水淀粉勾芡、攪勻即成。
營養點評:此羹清熱解毒,用於濕疹、皮膚瘙癢。